权威解答丨洪灾之后,如何应对PTSD,重建个体心理健康-
这场史上罕见的暴雨洪灾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极大伤害。
7月27日下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据通报,7月16日~至27日12时,据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573个乡镇1331.98万人受灾,因灾遇难71人。
目前,随着洪水消退,在各方合力救援下,河南大部分受灾地区群众都已经脱离危险,开始进入恢复重建阶段。
除了家园要恢复重建外,灾区人民的精神家园也需要重建。在这场罕见大洪灾中,不少人身体受到伤害的同时,精神与心灵也受到了创伤。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向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受灾人群被给予妥善的安置后,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多疑、无法休息等心理创伤,主要存在身体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四大类反应。
因此,在全力帮扶受灾群众恢复健康同时,他们的灾后心理救助也同样值得关注。
谈及创伤,大家可能立马想到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
精神病学对PTSD的定义是:由于经历或目睹了巨大的创伤性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事故、战争、强奸、死亡威胁、性暴力或严重身体创伤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为对某些事件、人、情景的回避,对创伤事件的记忆闪回,对事件认知和情绪的扭曲,以及身体出现的过度应激反应。
汶川地震之后,“心理援助”被写入《灾后恢复重建条例》,7年后,《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要求各地将心理援助纳入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各级响应的响应措施都提到了“国家指导受灾省(区、市)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工作。”
因为暴雨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人都有可能发展出PTSD。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向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受灾人群被给予妥善的安置后,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多疑、无法休息等心理创伤,主要存在身体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四大类反应。
可能出现的主要症状:恐惧和担心的心理,担心灾难会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者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自己一个人等;悲伤和内疚感,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和内疚。
过度反应,对于灾害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儿等感觉反应过度,同时没有安全感,容易紧张焦虑,失眠做噩梦,总是从噩梦中惊醒,总是特别想做事情,不能让自己停下来。
在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人可能留下创伤,但作为旁观者,创伤也不是与我们无关。
也许在关注河南灾情时,作为旁观者也会感到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有莫名的紧张感。这并不一定是PTSD,我们天生就有共情能力,逃生的本能也会让我们在看视频或照片时产生压力荷尔蒙。
在旁观灾难时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恐惧、愤怒、崩溃、羞耻等负面情绪,有无意识的要躲避或者攻击的行为,甚至出现头痛、失眠、恶心、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那么很可能是你未治愈的创伤被触发了。
灾害产生的巨大损失和伤亡,可能引起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即使不是受灾者,也可能需要心理援助。
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心理自救”的技巧。
刘向欣向记者指出,
此外,要学会倾诉,有心事不要憋在肚子里。咱们国人一向比较内敛,不习惯、不好意思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但在此时能够适当的倾诉,那么内心的不安、焦虑就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如果一下子无法掌握倾诉这样的方式,那就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也可以帮助舒缓不良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和基本饮食。
良好的体力和营养储备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尽快康复的物质保证;尽可能快地让自己的生活回复到原来的日常节律。如果可能,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减少独处的机会;学习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比如蝴蝶拍技术。
经上述方法心理调试后,绝大部分人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或失眠,灾难画面不断在大脑里闪现,出现主动回避与灾害相关的场景等情况,建议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作者:唐唯珂,李科文编辑:徐旭责编:李剑华,实习生方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