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仅凭左手完成注射等操作?独臂村医陈桂平答红星新闻:买来注射器在手臂脚背上反复练习
6月30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全国自强模范代表围绕“弘扬自强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来自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的独臂村医陈桂平,用29年的坚守与奉献,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奋斗故事。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卫生所乡村医生陈桂平
29年骑行超12万公里
骑坏了16辆自行车
1977年出生的陈桂平,3岁时因一场火灾失去右臂。“从1996年背起药箱,我骑坏了16辆自行车,骑行超过12万公里,穿梭在乡间小路上行医,今年已经是第29个年头。”陈桂平说。
陈桂平介绍,之所以选择学医,是因为12岁目睹姑父因病早逝,在心中种下了学医的种子。求学南昌卫校期间,单手操作的难题横亘在前,自己选择日夜苦练,逐渐掌握各项医疗技术。
1996年,陈桂平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为一名村医并开办卫生所,自此踏上了长达29年的乡村行医路。“每当我背着药箱走在田埂上,看见老人们拄着拐杖站在村口张望,听见孩子们追着喊‘陈医生来了!’我的心中就充满干劲,也体会到一名乡村医生的价值所在。”陈桂平动情地说。
那么,如何仅凭左手就完成了注射、缝合等通常需要双手配合的医疗操作?对于红星新闻记者的提问,陈桂平坦言,起初患者因疑虑拒绝让他打针,为此自己买来注射器,在手臂、脚背上反复练习,父母和弟弟妹妹也很支持,主动提出让自己在他们身上做练习。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我用行动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后来他们都很放心,主动选我来打针,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陈桂平说。
用行动诠释
乡村医生“随叫随到”的责任与承诺
陈桂平回忆,1996年通过考试刚成为村医,在家乡开办了乡村卫生所时,村里经济条件差,乡亲们常因舍不得花钱而延误病情。卫生所开业第三天凌晨一点,一位家长焦急地敲开门,说孩子高烧不退已有一个星期了,怕交不起药费迟迟没有就医,“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没钱看病的自己。”
陈桂平说,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检查和救治,孩子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在回家的路上,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学医的意义——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为他们减轻负担。”
第一次成功急救突发心梗病人的经历,则让陈桂平深刻体会到生命的重量。陈桂平讲述道,那一次,当他带着急救药品和诊疗器飞奔到患者家中时,老人躺在地上,心跳微弱,他立刻解开了老人的衣扣,实施心肺复苏,6分多钟的坚持,终于等来了老人睁开眼的那一刻。
“今后,我会继续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做好他们的贴心人。”陈桂平坦言,多年来,无论何时,只要乡亲们一个电话,自己总是立刻背起药箱出发,用行动诠释着乡村医生“随叫随到”的责任与承诺。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张炎良北京报道
编辑包程立责编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