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仅靠货币总量宽松或无法解决当前主要矛盾,应聚焦结构性工具使用
近期,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央行连续出台多项举措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
从实际落地来看,预计效果如何?尤其是货运物流方面。另外,如何看待中美利差收窄现象?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
对于上述热点话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
管涛:继4月15日央行运用总量工具降准支持实体经济之后,18日,央行和外汇局又出台了23条举措,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来加强对受困主体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19日,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进一步联合召开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座谈会,指出金融系统要充分认识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推动近期各项金融政策的落地工作。这体现出了政策为应对内外部超预期的挑战,正在靠前发力、适时加力,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此次出台的系列举措中,有两点值得关注。
企业层面,支持重点是受困的小微企业,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工具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稳定增量,扩大存量;
重点人群层面,对被感染入院治疗及被隔离人员采取及时优化信贷政策,灵活合理调整贷款还款计划。
对出租车司机、网店店主、货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主体,金融机构可比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加大对其经营性贷款支持力度。
这些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更好针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更好做到精准发力、有效发力。
比如提到要建立财政-税务-国库-银行协同工作机制,确保资金汇划渠道畅通,保障疫情防控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落实好助企纾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还要解决政策落地的痛点难点,主动呼应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合理诉求,完善政策落地长效机制。
可见,稳增长政策力度在进一步加码的同时,也要保证政策落地,提升政策实施效能,让受困企业和个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起到保市场主体的效果。
管涛:近期,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地方的管控措施给物流和供应链带来阻力。相关部门已注意到此问题,并积极及时出台措施应对。
4月7日,交通运输部就召开了物流保障协调工作机制会议,来部署落实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11日,国办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会议要求,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
针对供应链金融问题,会议表示会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
随后,交通运输部出台十项措施保障物流畅通,表示要把保通保畅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统筹疫情防控和保通保畅。比如加快推广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还有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建立举报投诉机制,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由此来看,近期稳定物流和供应链的政策正在密集出台并加快推进,相信随着局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政策也能够逐步落地并发挥效用,来保证物流畅通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管涛: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从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此前央行在降准发布会上也提到,当前流动性已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具体从总量工具来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累计三次降准和一次降息,一季度金融数据总量超出预期,市场利率也稳中趋降。4月初至21日,日均DR007为1.86%,较上月日均水平回落了23个基点,且低于同期7天逆回购利率近24个基点。
这次央行上缴结存利润1.1万亿元,此前预计的是按月均衡上缴,但根据央行最新披露的信息看,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进程过半,实际上缴进度比预想的要快很多。这意味着,
管涛:近日来,中美利差快速收窄甚至倒挂,市场担忧这可能掣肘央行货币政策。利差倒挂背后主要是反映了中美通胀周期的差异。由于美国通胀压力只增不减,而美联储此前落后于通胀形势,现在需要小步快跑、迎头赶上,紧缩预期持续发酵的背景下,10年期美债利率快速攀升至2.9%的关口。而我国通胀压力整体温和可控,央行政策重点在于稳增长,逐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此前,央行多次强调,大国货币政策对内优先。
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又再次重申了“以我为主”的立场,即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所增加,能够更好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这也给货币政策更好服务于国内的经济目标创造了空间。货币政策惟有按照近期国常会的要求靠前发力、适时加力,着力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达成经济稳金融稳、经济强货币强的目标,而不是本末倒置。
央行后续是否降准降息,应该会基于国内实体经济需要和市场流动性的整体状况做出判断。有市场人士认为,央行此次降准幅度略低于市场预期,LPR也并未调降,是受到外围因素的制约。
首先,央行已经做出解释,此次上缴结存利润进程已过半,相当于全面降准25个基点。其次,
管涛:2022年初至4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有升有贬、双向波动,但整体走势稳定,直到近期出现快速走弱,4月20日起人民币收盘价、中间价先后突破6.40比1。此次汇率调整是在国内疫情反弹、金融市场波动、中美利差收敛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外汇市场运行的最终结果,汇率水平的变化并非政策刻意追求的目标。而且,因为近日境内外差价持续达到两分多钱,这波人民币回调很大程度上也是离岸市场驱动。
近两年来人民币震荡升值,汇率出现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是汇率政策日益灵活的表现,有助于吸收内外部冲击,更好发挥汇率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央行此前多次提示,偏离程度与纠偏力量成正比。这次外汇市场波动再次生动地说明,市场主体要树立“风险中性”意识,建立严格的财务纪律,坚持以“保值”而非“增值”为核心的汇率风险管理原则,要避免陷入线性的单边升思维,积极做好风险管理。
本期编辑刘巷实习生李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