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故事丨贫困户变身脱贫致富领头雁

时间 • 2025-07-22 23:38:22
大家
种植

翟书民,现年40岁,安里镇刘卓村人。几年前因贷款生猪养殖遭遇疫情,一时债台高筑,付不起利息,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借着好政策,凭着一股拼劲联合其他农户建大棚、种蔬菜,一举翻身成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2014年趁着镇村两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兴建蔬菜园区,建造了日光温室五座。2015年参加了职业农业培育,至今先后取得了初、中、高级职业农民证书,2016年参加了全省第二届职业农民大赛,取得了蔬菜园艺工第一名的好成绩,被省四部委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7年元月被推荐为县第九届政协委员,同年澄城县电视台澄城人栏目做了题为“职业农民成致富带头雁”个人专题节目,被渭南市政府授予脱贫致富标杆人物,镇政府授予“双带脱贫示范户”。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走上了富裕。

01

敢于尝试

2012年,青皮甜瓜的引进,为安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亮点,稳稳地占据了市场,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每年甜瓜这一项,为安里设施产业带来了16万元以上的效益,地方经济发展动不可设。

02

致富带富

自己由当初养殖业的失败,走向了成功。一花孤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在致富的同时,吃水不忘打井人,为了让大家都能尝到大棚种植的甜头,苦口婆心说服众乡邻一起建设大棚,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刚开始,大家都没有种植经验,不知如何下手,他们夫妻二人就亲自到各家棚里去指导,利用自己的技术,种植经验以及先进的理念,指导大家进行种植,让大家少走弯路,避开蔬菜上市高峰,错季种植,让大家的效益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组织大家统一采购农资、种苗,统一进行销售,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益,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随着产品越来越好,知名度越来越高。良好的效益辐射带动了周围群众的发展热情,全村现共有冬棚37座,占地150余亩。到2016年,他的大棚也由原来的五座扩展至七座,家庭年收益也由原来的一两万发展到现在的15-20万元。在2016年年底正式脱贫,附近的菜农也慕名前来讨教、学习,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大家的认可。使得安里镇刘卓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开始美名远扬。

2017年元月份他被镇政府推荐为澄城县第九届政协委员,同年参加了县农业局“十百千”帮扶工程,一个职业农民帮助十个贫困户,被聘为专家团专家。利用电话咨询,微信咨询,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为全县广大种植户解决生产,管理中的难题,得到各级部门的好评,服务范围也由原来的本村到本镇,到现在的全县域,甚至周边县市,时不时就有人前来拜访、讨教。

03

勇于创新

以前种植蔬菜、瓜果、都是传统模式,在参加职业农民培育后,认识到了我国农业的现状,农民的现状,农村的现状,知道了粮食安全的重要,食品安全的重要,慢慢的转变了思路,改变了模式,采取了绿色种植模式,改变了以前只追求产量效益而不注重质量效益的误区。

看到产销矛盾突显,大家品牌仪式不强。2018年元月着予筹建了澄城县新农人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大家进行统一包装,增强品牌意识,为安里甜瓜谋出路,积极探索,强强联合,订单玛琳德甜瓜的成功种植,得到销售公司,农户的一致认可,为安里农业发展拓开了一条新路。

04

以身宣染,助力脱贫攻坚

以自身的脱贫故事、创业经历、先进的管理技术、生产模式、营销策略、致富带富事迹为题材,巡回宣讲,感染更多的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助于脱贫攻坚。

编辑|杨轩

责编|康轩山